昨天是高效工作日,乐活君呼朋唤友吃火锅。当然,抛开勤劳又贪玩的乐活君,别公司的朋友们都哭天喊地在加班,没能及时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。那么,真正实现高效,我们应该在工作中注意什么呢?
(一)
工作时长在增加?
你只是看了不该看的东西
也许你和我一样,也曾坚信世界上随便拎个人出来都比自己有执行力。但实际上,你所认为的“高度不自律”,不是因为你能力差,而是因为你没自信。产生这种心理上的自我退避,只是由于你一直在观望别人的生活。
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战术和战略的区别。知乎上那些“励志文”虽然正能量满满,但它们介绍的大多是具体战术而非战略。战术因人而异,所以参考意义并不大。而且参考别人过于详细的战术设计,容易让你丧失自信,产生焦虑,因而望而生畏,执行力难以被激发。
这是为何?
因此,别人的具体安排,绝对不可照搬,最好干脆别看。“自律”没有模板,借鉴不如实干。
(二)
要想改变现状
先摆脱负面情绪
状态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。状态好,效率就高;效率高,心情就好;心情一好,状态更好,效率自然变得更高。
整个自然界仿佛都遵循着这种正反馈系统,情绪和行为相辅相成,状态与成效层层迭代。仿佛一系列多米诺骨牌,一旦触发了其中任何一块,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,都会一块带动一块次第跌落,停不下来。
如果你不幸地把第一块骨牌戳反了方向,看着它们朝着意愿的对立方啪嗒啪嗒依次倒下……不要慌。只要你做出第一步改变——从负面情绪中自我解脱,将心情调整为最佳状态,那么好运就会随之一个接一个向你奔来。
最开始你可能只是买了支YSL,接着开始学护肤化妆,然后发现自己胖都这么美瘦下来还了得,于是走进了健身房,最后,不甘心做花瓶的你又决定饱读诗书丰富内涵……就这样,一点点地进步,一步步地蜕变,不断发现新的惊喜,惊喜催生新的动力——不知不觉间,你已经主导了一场华丽的蝴蝶效应。
改变现状并不难,只需要你触发一个小小的开关。
(三)
“高效”不是“高速”
如果说经济学最关键的问题,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无尽的欲望;那么,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完成to do list里数不胜数的事,就成为了人类永恒的话题。
因此,“用最短的时间,做最多的事”变成了人们眼中高效的定义。大家开始疯狂地追求高效——24小时学会一门新技巧,一年读完100本书……这些生命中本该被慢慢享受的元素,变成了需要迅速完成的任务。
人生的最终意义,难道就是在地图上戳上一只又一只大头钉,在任务列表上打上一个又一个钩?我们想要的生活,难道就是在每一个站点匆匆报道,粗鲁地无视掉生命的细节,然后又快步奔赴下一站?
据不完全调查,国内外大学每到final季都会画风突变,人人挑灯夜战,教室彻夜通明。不少人非常得意于自己的效率——备考短短一周就达到了别人努力学习一学期的绩点。但是我敢保证,这些人不到半个月就会忘光这些临时记忆,等到知识终于要派上用场的时候,他们只能一脸懵逼。
而我身边那些真正的学霸,却是一水儿的早睡早起老年作息:他们把学习融入生活,将自律当作常态。也许他们不够急,不够拼,甚至不够快;但是日复一日,滴水穿石,他们所收获的知识,所提升的文化修养,必定远远超越于那些心气浮躁、一味追求“快”的人。
因为,超负荷状态下的“高效”,不可能做到长久。而真正睿智的时间管理者追求的是长期的收益,他们绝不会以绷断神经、透支身体为代价,去交换一时的效率。
所以,划掉日记本上“一个月瘦二十斤”的目标吧,这样体重容易反弹也会伤身体;放慢翻动书页的速度吧,也许你已经错过了字里行间仔细品读才能发现的妙趣;卸下加速成长的马达吧,就算你想要快点长大,但是失去了细节填充的生命,不过是一座空荡荡的灵魂废墟。
要想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,你需要的是一种长线战略。这根线有多长?它可能贯穿你的一生。
先慢下来,再谈效率。
(四)
结语
你会发现,所谓的“不自律”皆来源于糟糕的心态;而所谓的“自律”则得益于完善的思路。
你也会发现,想要做成一件事,必须要加入自己的思考,而绝对不是单纯地模仿那么简单。